一早打開電腦就看到趙大哥寄來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提到的一個直接交易的新觀念,就是賣咖啡的農民,將咖啡生豆直接賣給國外的烘豆商,彼此直接建立採購與銷售關係,雙方都知道整個交易的過程,農民提供高品質的咖啡,保證得到高於批發商的市價,甚至比公平貿易規範更優惠的收購價格,農民因此能靠種咖啡安身立命,專心栽種處理出好品質的咖啡,持續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來培養教育下一代。
經過連續兩年的努力我跟趙大哥對於迪爾他的模式不就是直接交易的模式嗎?想不到在國外早就已經行之有年了呢!
值得欣慰的是,經過近3年來的努力,迪爾他咖啡也慢慢的受到大家的喜愛跟肯定,每年10月到寮國,看到結實纍纍的咖啡樹,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了
褚士瑩愛無界/比公平貿易更好的咖啡
我喜歡喝咖啡,也喜歡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概念,但當我抱著很大的期望,卻喝到很難喝的咖啡時,不由得陷入兩難,到底我應該為了喝好喝的咖啡而犧牲農民,還是為了社會正義犧牲自己的味蕾?
公平交易本身,在歐美國家已經變成一個公益的圖騰,組織本身大力鼓吹消費者盡量購買擁有這個綠色標誌的咖啡,似乎只要選購公平交易咖啡,就是最快速也最容易滿足消費者的方式,但公平交易的咖啡並非沒有盲點,因為這只是一種交易過程的認證,無法像真正愛咖啡的烘豆商,做到每批咖啡銷售前都有詳盡的﹁杯測品質﹂報告,有時就連生豆品質或栽種處理的詳細資料都沒有,僅設定採購最低價,老實說並無法真正鼓勵生產高品質咖啡的小農戶,更何況在很多產區,公平交易咖啡,往往還不是單一小農園想加入就可加入的,對於消費者,無法同時滿足又好喝、價錢又合理、同時合乎公理正義的三個面向。
最近我到加拿大極北部的小城 Nova Scotia時,朋友知道我喜歡咖啡,便帶我去當地大學旁邊一家他常去的咖啡館,老實說,當我看到門口貼著公平貿易的認證標誌時,外表鎮定其實內心忐忑不安,因為萬一難喝也不能說出口,否則會被朋友認為是個鐵石心腸的壞人,對向來快人快語的我來說真是很痛苦的啊!
結果這杯咖啡意外地順口好喝,因此立刻又點了第二杯。因為當時下著大雨,店裡沒什麼人,我也因此可以悠閒品嘗,喝完咖啡,雨還沒停,就跟店員聊了起來,我注意到他店裡的咖啡都是從瓜地馬拉進口的,角落的麻布袋上不僅有熟悉的綠色公平交易標誌,另外還有一個「直接交易(Direct Trade)」的標誌,當場這個店員,就熱情的解說了行之有年的公平交易不足的地方,以及直接交易如何能夠更進一步,讓每杯咖啡都更好喝,也更有利於農民。
在所謂「道德咖啡(Ethical Coffee)」的市場,公平交易外,直接交易咖啡也提供了小農加入國際咖啡市場,一條永續、對生態負責任的道路。直接交易,有些類似台灣某些咖啡事業經營者提倡的「直接關係咖啡(Direct Relationship Coffee)」,賣咖啡的農民,將咖啡生豆直接賣給國外的烘豆商,彼此直接建立採購與銷售關係,雙方都知道整個交易的過程,農民提供高品質的咖啡,保證得到高於批發商的市價,甚至比公平貿易規範更優惠的收購價格,農民因此能靠種咖啡安身立命,專心栽種處理出好品質的咖啡,持續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來培養教育下一代。
大力鼓吹直接交易的 Intelligentsia咖啡公司綠色採購總Geoff Watts監 ,曾經在一篇媒體訪問中表示,咖啡產業的中間人,並不盡然是壞的,因為他們時常扮演杯測跟品質控管的角色,也幫助咖啡豆通過各種複雜的環節到達市面,但缺點是他們並不代表農人的利益,咖啡農在沒有什麼人脈,對國際咖啡市場也不了解,資金也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中間商拿著現金,讓農戶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條件。無論收購者(collector)開多少收購價格,都得照單全收,讓中間商因此成了咖啡買賣過程最大的得益者,公平貿易雖然保證以比較優惠的價格收購,但也只是提供比掮客高的最低收購價,並不會因為農家這一季種出可以在市場上高價賣出的咖啡豆,而提高收購價格,直接貿易的烘豆商,卻可以跟著這批豆子在市場上的價值,依比例調高收購價格,農戶跟烘豆商分享利潤的結果,農家透過直接交易賣出一批好品質的豆子,甚至可以比公平交易多出之多。
最近因為拒絕美國最大食品公司集團Kraft收購計畫,而出現在好久不見的報紙頭版的英國巧克力廠商(吉百利),從二00九年初開始,公司代表產品 Dairy Milk牛奶巧克力棒所使用的可可豆,就已經全部符合永續發展的原則,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連續三年以來,全世界可可豆的產量持續創下新低,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批發商只不斷想藉著無止境地壓低原料價格,購買更便宜的可可豆,增加利潤。到了某個程度,農民只好因為利潤太過微薄,甚至賠錢的可能性太高,乾脆放棄種植,就算老農因為習慣繼續種植下去,看著上一代被壓榨得喘不過氣來的農家子弟,也很可能因此放棄接手農場,轉業去了。惡性循環的結果是,未來將沒有足夠的可可豆原料,供應給像 這種以可可為命脈的公司,與其在十幾二十年後被市場淘汰,還不如從現在開始善待農民,讓契約的農家相信這是值得代代相傳的職業,也直接穩定了未來的供應來源。有人說這是杞人憂天,我卻相信能不為眼前的利益殺雞取卵,是道德勇氣,也是成功經營者必要的智慧。
直接貿易的咖啡,讓消費者、農民、烘豆商三方共同參與,烘豆商必須靠真本事,來推銷好咖啡,消費者可以在選擇高品質咖啡的同時,以合理甚至低於公平貿易咖啡的價錢,買到好喝的咖啡,同時也達到公平貿易的訴求,藉著消費的動作真正達到照顧農民的社會議題,不需要擔心分到農民手上的錢太少,太多的錢流入不知名的中間人手中。
倡議這個理念的一位台灣咖啡烘豆商,曾在網路上寫過一篇文章,鼓吹所謂的直接關係咖啡,應該至少涵蓋優質咖啡、環境保護、社會關懷這三個大區塊,影響的範圍,因此比公平貿易更加深遠,並且一定要把高品質的咖啡列為最優先項目,而優於公平貿易組織訂定的價錢,對農民來說更為公平且有誘因。我多年來,對於公平交易的產品,一直有的疑問,在這裡迎刃而解,因為公平交易代表的是一個較好的交易模式,認證的基準在於交易的方式與過程,並不直接顯示在商品本身的品質上,所以不免喝到雖然標榜公平交易,卻不大好喝的咖啡,讓我有種「好心沒好報」的遺憾,也不得不思索,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根據直接關係的理念,如果做對了,可以創造消費者、農民、烘豆商直接關係的三贏局面:首先烘豆商必須建立直接採購管道,為了建立這個管道,就要具備辨識優質咖啡的能力,必須不厭其煩親臨產區,提供咖啡農詳細的品質意見,作為提升處理標準或是維護現有高品質的一些實務意見(如果找不到人的話,歡迎找我吧!),雙方確定交易後,將咖啡農的資訊,詳細介紹給消費者,讓咖啡農在消費者面前公開曝光,消費者因此可以認識咖啡農,藉著這種透明化的資訊與交易過程,讓好品質的咖啡有合理的好價錢,小農民就能靠好品質的咖啡、有能力來改善生活環境跟種植條件,這就是農民、消費者與烘豆商的三贏。因為消費者付出的價錢,以同樣品質的咖啡來說,向力行﹁直接關係﹂的烘豆商購買,一定比向國際知名連鎖店買還要便宜,而且生豆品質更優,讓消費者不僅買得便宜,還買到更好喝的咖啡。
這個讓咖啡生產農家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方式,在國外已經有了些基礎,像我在加拿大Nova Scotia造訪的咖啡館,供應商就是以芝加哥為總部的烘豆商Interlligentsia,我在定居的美國東岸波士頓,最常造訪的咖啡館ERC,櫃檯上也會直接把本季供應這批咖啡豆的烘豆商Sonata的網站資訊直接陳列在櫃檯,同時把目前正在使用這批豆子的成分比例產地,都詳細列出來,比如最近的Sonata四號,就是60 %來自巴西的 Moreninha Formosa,加上23 %哥斯大黎加的Helsar de Zarcero,還有11 %肯亞的Kiandu以及 6%衣索比亞的Koke,這樣混合的豆烘焙以後,一份16公克在華氏200°下浸煮26~28秒鐘風味最佳,不但成分、採購過程完全透明,也從沒有聽說因為失去神秘感,而遭致客戶批評或同業競爭。
然而在亞洲,似乎很多烘豆商,不知為何非把豆子的來源跟成分,當成最高商業機密來看待不可,這種被害妄想背後的動機,只能用匪夷所思來形容。
直接購買、直接測試當季樣品、與咖啡農直接溝通,是建立直接關係咖啡的重要工作,也是讓參與的農民承認的最佳銷售方式。除了好咖啡賣好價錢外,既然烘豆商直接和咖啡農交易,雙方也因此能直接聽到海外消費者的聲音,更容易知道該如何合作,才能供應消費者最想要喝的咖啡。
當然,就像公平交易有其缺點,直接貿易的咖啡也不可能毫無弱點,比如說雖然同樣是標榜直接貿易,但是每一個烘豆商願意付給農家的收購價格,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所以只看到「直接貿易」這幾個字,並不代表農家必然得到最好的價格,因此消費者還要了解烘豆商的理念跟商譽,這點就不像公平貿易的標準這麼一目了然。另外,直接關係採購是一種相對來說成本最高,而且最需要人力的方式,烘豆商必須每年拜訪產區的咖啡農,來了解生產與採收後段處理的情況,因此必須負擔昂貴的時間成本與差旅費用,目前都是真正愛咖啡的烘豆商,有熱情追求優異品質的生豆,才會願意付出更好價錢給擁有好咖啡的農民,堅持交易透明化,願意將寶貴的農民生產資訊分享給消費者,靠品質、社會正義、對消費者有利的售價三個特色,來博取消費者的青睞與購買行動,只要三者缺一,直接貿易的關係也不會長久。
完美,只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在不斷追尋更好的答案過程中,引發的種種環境思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抽絲剝繭,追尋好喝而符合道德的咖啡,我們一步一步,逐漸變成自己喜歡的那種人。
留言列表